简体 繁體 ENGLISH 日本語の 한국의
系所设置DEPARTMENT SET
中国画系
CHINESE PAINTING DEPARTMENT
版画系
DEPARTMENT OF PRINTMAKING
油画系
DEPARTMENT OF OIL PAINTING
雕塑系
SCULPTUE DEPARTMENT
水彩系
WATERCOLOR DEPARTMENT
综合实验艺术系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ART
美术教育系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环境艺术设计系
ENVIRONMENTAL ART & DESIGN
视觉传达设计系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服装设计系
DEPARTMENT OF FASHION DESIGN
动画设计系
ANIMATION DEPARaTMENT
自学考试
SELF-STUDY EXAMINATION
美术实验教学中心
AR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美术学院附属中学
ACADEMY OF FINE ARTS HIGH SCHOOL
艺术教育培训中心
ART EDUCATION & TRAIN CENTER
科研机构RESEARCH
国际版画研究中心
INTERMATIONAL PRINT CENTER
中国书画研究院
CHINESE CALLIGRAPHY & PAINTING
艺术理论研究中心
ART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TUDY
美术教育系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方向创始于1973年,美术教育系正式成立于2008年,在专

业设置上,美术教育系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承担着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历硕士的培养任务。

师资情况:

美术教育系的教学任务由系内教师和学院其他系教师共同完成。系内现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助教4名。其他系的教师根据美术教育系的课程需要承担授课任务。

现有本科生254名。其中08级49名,09级36名,10级93名,11级76名。学历硕士10名,教育硕士8名,艺术硕士2名。

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系旨在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初步美术教育研究能力,能够承担美术教育和美术文化传播任务的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并为其成为美术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理念与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系以“润泽、畅神、开智、创造”作为美术教师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艺术创作观念、多元化艺术表达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建构以学科为基础、以人和视觉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师教育综合教学体系,形成与当代艺术和文化发生联系的综合教育教学模式。以对“人”的影响为出发点和目的,强调把艺术思想付诸“行动”,通过“实践”过程和亲身“体验”,使学生获得“生成”的知识与创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即“思想——行动——实践——体验——生成”的教学思路。

教学体系——综合教学体系:

   美术的综合性与人的完整性具有对应性,美术活动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作为人与视觉文化的教育,其丰富性是前所未有的。所以综合性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综合性。

教学特色:综合性+同心圆结构

一、强调综合性

即实践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力倡改变美术教育专注于作品制作的单一性,转而从美术创造、美术史、美术批评、美学这四个方面,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美术教育。同时强调视觉文化视野下的跨学科综合。

二、建构“同心圆”

  所谓同心圆即综合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体系的具体实现方式。具体由以下三个同心圆组成:

  1、学科知识结构同心圆

  2、课程结构同心圆

  3、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同心圆

通过同心圆结构,将基础课、各美术种类的语言实践课、艺术人文、美术史论课等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开放的多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游走于各艺术种类之间,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综合性。

课程体系:


美术教育系努力构建一个贯通的、递进的、开放的、多维的课程体系,一个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从绘画到新媒体艺术,实现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科学性、丰富性。着眼于学生的视觉思想、学科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中,美术学科课程是美术教育系的核心课程。通过同心园结构使各美术种类以语言、媒材融入美术学学科课程体系中,让学生打破语言、媒材界限进行个人性视觉表达。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包括: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美术学科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毕业论文与创作。

其中美术学科课程由四个相互补充的部分组成:即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系列课、跨专业方向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造型基础、形式基础、思维训练、速写、解剖、透视、文学经典导读、视觉艺术与计算机应用、艺术概论、艺术哲学、美学概论、中国视觉艺术史、外国视觉艺术史等;    

专业主干课:艺术鉴赏与批评、油画语言实践课、中国画语言实践课、综合艺术体验与创作、艺术考察、专业教学实践、水彩语言实践课、书法与篆刻等;

专业方向系列课:版画语言实践课、雕塑语言实践课、影视作品赏析、中国民间美术、新媒体实践课、粘土与手工、设计基础、设计与制作、艺术社会学、中国画论、中国现当代美术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专题等;

跨专业方向课:学生在第6.7学期到美术学院任何系选修课程,实现学习空间的开放。


教学方式:1、变静态的课堂为动态的课堂

2、强调问题先行、实践与实验

3、建立教师教育联合体(与附小、附中合作)

具体措施:

一是是把美术知识与技术融入每一个问题之中,把技术作为表达的手段,表达才是目的,变技术先行为问题先行。让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介入学生的艺术创作,使学生主动思考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教育、艺术与视觉文化的关系,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因此热爱艺术及其教育;

二是倡导积极的艺术行动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从最初对技术与材料的熟悉和探索,到一步步实现从创作思想到作品的艺术转化。调动学生的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等学科知识,帮助他们学会主动驾驭媒材,以艺术观念带动技术,学会如何观看、如何选择、如何判断、如何运用图像和材料,选择最适合个人思想表达的视觉传达方式;

三是美术教师职业课程强调美术学科知识的教育转换能力的培养。视觉文化视野+美术学科素养+美术教育学理论+微格训练与教育实习的教育转换实践模式;

四是艺术人文及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史论课程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追问,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让问题成为贯通各领域课程的纽带,从而使同心圆结构生效。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理论课是平时讨论、课题论文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专业课平时作业、学习过程及结课会看的方式。会看是学生作品和学习成果的集中呈现,任课教师在会看时要梳理课程的教学思路和实践过程,总结和反思教学效果,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同时结合学生平时对自己作品的阐释以及自由创作情况进行评价。


发布时间:2019-05-22 14:41         阅读次数: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学院简介
院情统计
美院校友
奖教基金
领导信箱
办公电话
资源宝库
学院通联
网站地图
教师在线
成果查询
公共信息
资助平台
法律援助
年级博客
本科选课
研究生选课
学院专题网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大街 2555 邮编: 130117 访问统计:

网站制作与维护:美术学院信息中心   信箱:nenuart@nenu.edu.cn